当前位置:首页 » 其它 » 正文

中考水平化,是减负还是增负?是否科学?是否公平?

6589 人参与  2022年07月30日 08:24  分类 : 其它  评论

双减绝不是降低质量,包括降低考试的质量去迎合讨好学生与家长。在无法全面实施综合评价多元录取,不得不以分数为核心录取的招生制度下,以缺乏区分度的水平考试替代中考这个选拔性考试,带来的可能是更多的无效负担,也是对公平的挑战。

中考已经全面水平化,放弃了选拔

7月5日,北京2022年中考成绩公布,分数高到让人咋舌的地步,创下历史新高!

以考生最多的海淀区为例,在满分660分的情况下,655分以上达到517人,600分以上13325人,占考生总人数的71.5%(总人数18655人),500-599之间仅有4152人,400-499之间的考生仅有407人,仅占考生总数2%,400分以下,仅有655人,占3.5%

如果想上人大附中、清华附中等著名中学,每门功课倒扣不能超过1分,否则没有可能。

中考水平化,是减负还是增负?是否科学?是否公平?  应试教育 第1张
图源:北京日报

如果以这个成绩画一个分布图,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“正态”分布,而是一个极其不正常的“大头娃娃”,绝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挤在头部,几乎没有任何区分度可言。比如400-499仅有407人,但在高分段的651分竟然有413人。

当然,可能有人说这是海淀,我们看城六区中教育比较薄弱的丰台,也是半斤八两。在4580人的考生中,400-500分的仅有144人,约占3%,400以下的仅有112人,约占2%,600分以上的占比约60%。

遗憾的是,这种现象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,也并非北京所独有,近年来,许多地方的中考均出现了类似的现象,今年表现得尤为突出。

天津中考满分800,780分以上965人,770分以上3820人,660分以上占50%。考满分600分的杭州,有一所重点中学发表感谢信,表示初三某班的中考平均分达到了580分。

中考水平化,是减负还是增负?是否科学?是否公平?  应试教育 第2张

显然,这并不是孩子们突然变得太优秀了,而是中考改革导致的。不清楚中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具体是什么,但这些分数清晰地告诉我们一个重要方向:以水平考试替代中考,去难度,去区分度,让大家都有分数的获得感。

日前一个网友给我留言,说他60多岁的母亲做当地数学中考题,也得了满分。

前两年我曾写文章感慨中高考分数通胀,现在已经不是分数通胀的问题,中考是赤裸裸去区分度了。

双减不是一味做减法,更不是迎合,降低教育质量包括测试标准,让所有人都有分数的获得感

为什么要这么做?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。

根据各种专家的解读和相关部门的解释,舆论猜测,显然落实“双减”,是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。

双减,就只是做减法吗?

如果这样理解双减,就是最大的误解。其实从“减负”到“双减”,已经说明了曾经一味做减法的错误,正是一味做减法,才减出了3点半,课内减下去,课外长出来,减出了课外培训机构的辉煌,让金钱开始左右教育追求,于是中央开始强力纠偏。

为了深刻领会这一点,我们不妨重温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双减政策正式公布前的一段讲话。

2021年初,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某社区“4点半课堂”时就语重心长地说:“孩子们放学后,得有人接得住啊。”“首先这件事要由学校来办,学校不能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全部推到社会上去。学生基本的学习,学校里的老师应该承担起来。不能在学校里不去做,反而出去搞校外培训了,这样就本末倒置了。现在教育部门正在纠正这种现象。”

其实,双减首先是校内做加法,提高校内教育质量,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,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,包括多样的教育需求,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。其次,才是减法,减去不必要的课内作业负担,以及课外辅导班负担。而这两个措施都有一个根本而共同的目标,就是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而不是培训机构。因此,我们想尽办法要让学生留在校园。

在某种程度上,双减政策是对我们既往一味做减法的减负政策的一次强力纠偏,是做加法,尤其是学校内教育。如何提高校内教育质量,最大程度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,就成为双减成败的核心。

换句话说,双减,绝不是以降低教育质量或要求,来迎合家长,让孩子绝对没有负担。“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!”,奋斗,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人的殷切希望!

考试,或者说测试,本质就是教学效果的体现,是教育质量监测的技术手段之一。如果考试不运用到学生的评价上,那么就是纯粹的质量监测了。任何一个科学的教育测试,结果一般都接近正态分布,即高分与低分的人较少,多数在中间。人为设定一个难度目标,必然让考试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。

相关减负规定中的确有降低考试难度的说法,但注意,这一说法是针对一些考试中的难题怪题,超纲题而言,是减去这些不必要的超纲的、过高的试题与要求,但绝不是迎合讨好学生家长,多考“智商”题,让大家皆大欢喜,更不要说中考这种承担着人才选拔的这种高利害关系的考试。

中考降低难度,就能达到减负的目的吗?答案是否定的

把考试难度和负担强行挂钩,本身就是一个荒唐的逻辑。

绝对负担的多少,是和自己期望值相关的,而不是考试的难易程度。记得80年代中、高考,有些科目,一个班也没有几个及格的,但恐怕没有人会说那时的负担比现在重。再难的考试,如果想得零分,应该都是极其容易的。再简单的考试,想得满分都是很艰难的,都要超常的付出,这不是试题的难易程度决定的。这是基本的逻辑,也是一个常识。一旦有更高的追求,更高的目标,客观上负担必然是重的。

负担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心理感受,如果喜欢玩游戏,3天3夜不睡觉都不觉得是负担,如果不喜欢学习,10分钟都是负担。

我们不能否定中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反拨与引导作用,但考试的难度与负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,这是两个问题,两个逻辑。

事实上,通过降考试难度来减负,我们有过失败的尝试。

北京的高考在近10余年里,平均分增长了100分,难道中学生的负担就降低了吗?估计没有人敢拍这个胸脯。

中考水平化,是减负还是增负?是否科学?是否公平?  应试教育 第3张

对比同期10余年来,学而思以及其他培训机构的开班数量,我们可以发现,相关营收数字在迅速增长中,是最辉煌的10年,并没有下降。

中考水平化,是减负还是增负?是否科学?是否公平?  应试教育 第4张

降低难度,最大的利好是让更多人有了分数的获得感,“高分考生”比比皆是,说难听了是讨好家长,但绝没有减轻或者降低这其中的竞争与负担,无非让大家觉得,“现在孩子怎么都这么厉害”?

考试难度与负担没有直接关系,但使用不好,尤其是一味降低难度,反而会增添无效负担。

这种没有区分度和难度可言的考试,考的是熟练程度,是仔细程度。优秀的考生,往往为了一分两分的区别,需要刷题奋斗一年,这是典型的增加负担,也是增加无效负担,更恶劣的是,这也在磨灭这批“天才少年”的求知欲。清华丘成桐班把录取年级下调到初三,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解放这类优秀学生,让他们从初三年级无效而折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。

对于普通的孩子,过于虚高的成绩,也容易让孩子与父母产生误判,错以为自己很优秀,离封顶仅有几分的差距,是可以“鸡”出来的,进一步刺激他们去通过刷题提高熟练程度,提高分数,加剧了“剧场效应”。

对分数的追求背后是社会竞争的递延,并不是因为试题的难易,普通人可以这么简单甚至错误地看,但专业人士,尤其决策者绝不能把表象当成本质,找错问题,用错解决方法。

在仍然以分数为核心录取依据的情况下,以水平考试替代选拔性考试,加剧了分数的竞争,影响升学考试的效度与科学性,触及公平,这是我们需要高度警惕的

有一些人说,这不是中考,是初中学业水平测试,就是要降难度,不能强调选拔性的。

在目前的中考改革中,我们的确是在用“初中学业水平测试”作为高中录取的依据。但我想提醒,只要是作为高中录取依据,无论你换什么名字,从其功能角度讲,就是实实在在的中考,必然要承担选拔功能。在我们还以考试分数为核心录取依据的招生制度下,应谨慎以水平考试替代各种升学考试,否则带来的是更多,更为复杂,甚至无法解决的负面问题。

不同的考试,其定位与目的、效果和作用都是不同的。

简单从功能上来区分,一种是水平考试,一种是选拔性考试。原则上讲,水平考试难度相对较低;从测量角度看,区分度较低,是粗颗粒的,只追求大致把学生分层。但是选拔性考试不同,它更强调对不同人才的区别与选拔,要求区分度更高,是细颗粒的。

我们所熟知的美国的各种考试都是前者。美国“高考”SAT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,美国的“中考”SSAT类似我们初中学业水平测试,同样,托福也是一种语言水平测试。这类水平测试在分数的计量上也是不同的,比如老SAT满分为2400分时,即便再低,一般也不会低于1200分,想低于这个分,稀缺度和考2380分以上一样难,因此经常有人开玩笑说:你如果SAT能考到1100,我就请你吃饭。今年各地中考成绩的分布,与之极其类似。

美国盛行的这种水平化考试,是与其录取制度配套的,即综合评价,多元录取。以水平考试作为一个基础学术评价,学校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后招生录取。考试成绩只是基础,不是唯一依据。

中国则不然。因为诚信等原因,综合评价的录取方式暂时无法全面推广,不得不回到分数这个唯一的刚性依据上来。在这种背景下,如果盲目套用美国的水平考试,那几乎是一场灾难。考试分数只是人家的一个评价基础,对于我们却是唯一的选拔标准,怎么能不出问题?

在中考仍以分数为录取依据的制度下,以水平考试替代选拔性考试,只能加剧学生对分数的斤斤计较。如果说过去的中考是分分计较,现在的竞争则更加激烈和残酷,是零点几分的计较。

更麻烦的是,以水平考试替代中考这种高利害的选拔性考试,给人才选拔与培养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和冲击。

网上有传说,这种考试的目的之一就是肢解“著名中学”,让名校也无法选拔到优秀学生,达到“生源均衡”的目的。无论各地主管部门是否存在这种想法,这种考试的确达到了把水搅浑的效果,优秀的中学,根本无法靠分数录取到真正优秀的学生。

这一点也是我们需要检讨和商榷的。

中美博弈,比拼的是技术,更是人才,尤其是拔尖人才的比拼。但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,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绝不是到了大学才开始的。尤其是对于很多自然科学,多数属于早慧学科,需要早期介入。对于义务教育阶段,过早的选拔与培养还存在一系列争议,尤其是各种政策与法律上的制约,但在高中这个非义务教育阶段,应该全面系统地做起来。

但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,目的是什么?是扼杀“天才少年”的选拔和培养,还是给其提供便利的选拔培养渠道?

更糟糕的是这种没有区分度的选拔性考试,客观上是对真正优秀者的嘲讽,我们要倡导什么?

教育不是为了考试,但在我们仍然以考试分数为核心的录取制度下,中高考必然承担了选拔功能,客观上也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之一,这也是老百姓如此重视中高考的根本原因。“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”,中考何尝不是?

一个学生通过努力学习,升入好的学校,是正当的教育追求,也是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,更是一种公平。

几乎没有区分度的中考,带来的社会影响是恶劣的。我辛辛苦苦学三年,你快快乐乐混三年,结果一场考试下来,大家分数没什么大的区别,想传达什么?奖励什么?缺乏科学性与效度的升学考试,公平吗?


“在看”我吗↓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国际学校家长圈

推荐阅读:

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都是天赐的礼物

翻译经验+爱心捐助,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呢?

义·走 Charity Walk

版权声明:“备战深国交网”除发布相关深国交原创文章内容外,致力于分享国际生优秀学习干货文章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原谅,并联系微信547840900(备战深国交)进行处理。另外,备考深国交了解深国交及计划参与深国交项目合作均可添加QQ/微信:547840900(加好友时请标明身份否则极有可能加不上),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!
非常欢迎品牌的推广以及战略合作,请将您的合作方案发邮件至v@scieok.cn

本文链接:http://beikaoshenguojiao.scieok.cn/post/3329.html

应试教育  微信公众号:scieok
微信号:ScieOk_cn

加微信,发送 2021 即可进群获取深国交备考资料,并有定期分享相关教育心得
<< 上一篇 下一篇 >>

  • 评论(0)
  • 赞助本站

支付宝账号

财付通账号

    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深国交2024年英美本科录取小计

    深国交2021年英美本科录取小计

未标注”原创“的文章均转载自于网络上公开信息,原创不易,转载请标明出处  
深国交备考 | 如何备考深国交 | 深国交考试 | 深国交培训机构 | 备战深国交 | 联系方式

Copyright www.ScieOk.cn Some Rights Reserved.网站备案号:京ICP备19023092号-1商务合作
友情链接:X-Rights.org |中国校园反性骚扰组织 | 留学百词斩 | 南非好望角芦荟胶 | 云南教师招聘考试网 | 备战韦尔斯利网| 备战Wellesley